PIDA成立「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及設備產學聯盟」 產官學研共建產學平台 搶占國際商機
文/光電協進會
隨著5G/6G通訊、AI與智慧電動車的快速發展,化合物半導體商機即將爆發。為推動化合物半導體的人才培育、技術精進、國際鏈結及建立相關設備成為完整產業鏈,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甫於2021年4月29日(星期四)在台北市康華大飯店隆重舉行「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及設備產學聯盟」成立大會暨聯誼餐會,七十多位國內產官學研重量級專家與業界代表均出席參與此次盛會,為台灣共建產學平台。繼矽基半導體產業之後,推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順利再築另一護國長城。
半導體產業已為台灣經濟命脈,現今更因電動車、5G、AIoT、綠能等新興應用爆發在即,使得新世代化合物半導體(如GaN、SiC)日趨重要!而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秉持推動台灣光電產業發展之使命,特別成立「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及設備產學聯盟」,特別邀請環球晶圓徐秀蘭董事長擔任聯盟主委。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邰中和董事長表示該聯盟主要任務為培育人才、提供交流平台、精進產業技術,並建立國際連結,以協助產業拓展商機,發展經濟。
本次成立大會特別邀請多位國內產官學研嘉賓包括台灣半導體元老,清大史欽泰講座教授與前國策顧問紀國鐘博士,和科技部產學司許增如司長、經濟部工業局陳佩利副局長、環球晶圓創辦人盧明光榮譽董事長、穩懋半導體蕭宏彬技術長,以及光電協進會邰中和董事長等共同出席參與並發表致詞。嘉賓們均認為化合物半導體的未來不可限量,並表示PIDA建立化合物半導體產學聯盟平台表示肯定,紛紛強調人才培育與技術精進的重要性,尤其產業與學校之間必須強化連結,結合學界研究與模擬能力與業界製程與實務之經驗,建立其系統平台,共同合作,共創商機。
此外盧明光榮譽董事長還特別強調:現今是從「工業報國」轉為「科技報國」的時代。中國和日本已經分別投資4兆人民幣與10兆日圓於化合物半導體領域。國內政府目前投注部位還小,且在新世代化合物半導體領域上,台灣業者與領導業者相比還落後20~30年;此外國內目前長晶爐也不夠,仍需要再加碼提升產能,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投資幫忙產業發展。化合物半導體在未來高頻率如RF領域或是車用發電機功率元件等均是極大的出海口,中美晶集團攜手環球晶、宏捷科、朋程,也可配合如穩懋、漢磊等晶圓代工廠,希望越來越多廠商加入聯盟,從設備、原料、磊晶片、晶圓代工廠、再到終端裝置應用,力求把「整個工業」建立起來,盼望大家能夠「共同成功」,把台灣的紮實基礎做得更好。
圖 產官學研共同參與盛會 為台灣共築護國長城
圖 國立清華大學 史泰欽講座教授、前國策顧問紀國鐘博士、科技部產學司許增如司長、經濟部工業局陳佩利副局長、環球晶圓創辦人盧明光榮譽董事長、穩懋半導體蕭宏彬技術長共同致詞強調化合物半導體人才培育與技術精進的重要性
本次成立大會同時進行5場精彩的講座,分別針對化合物半導體的國外大廠策略、磊晶技術及產學合作的重要性等議題進行分享。首先由聯鈞光電竹科分公司林昆泉總經理報告氮化鎵(GaN)磊晶技術,透過製程改善等技術,聯鈞光電目前已可提供穩定性高的通訊及功率元件。接著合晶科技李文中技術長表示要氮化鎵應要目前半導體界的主流矽材料好好結合,透過矽材料的廣泛應用與氮化鎵的優良材料特性,可加速化合物半導體打開市場。而IQE林仲相總經理表示化合物半導體的未來應用非常多,以往台灣在矽半導體產業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IQE非常看好台灣化合物半導體 on 矽材料的發展,未來將在台灣建立研發中心與相關產業鏈,壯大IQE在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在產業趨勢上,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楊瑞臨研究總監報告全球化合物半導體大廠策略與台灣發展關鍵議題,楊總監表示目前國際大廠均在強化組織策略及人才培育來維持市占及技術優勢,而台灣除了應建立正確的商業模式及定位化,亦需加大對材料設備以及人才的培育,才能在全球化合物半導體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後獲得2021年度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的陽明交通大學郭浩中講座教授則針對產學合作議題分享經驗及看法;郭教授表示學界的強項在理論與模擬,這部分正好是業界所缺乏的,所以業界應與學界互相合作,如此才能加速台灣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的發展。
圖. 聯鈞光電竹科分公司 林昆泉總經理、合晶科技 李文中技術長、IQE 林仲相總經理、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楊瑞臨研究總監、陽明交通大學 郭浩中講座教授針對化合物半導體相關議題進行分享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希望以此「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及設備產學聯盟」作為產官學研的溝通及培育人才的平台,並扮演政府與產業之間的溝通橋樑,以吸引周邊設備、製程、加工及材料等產業共同建立起化合物半導體完整的產業鏈。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並歡迎化合物半導體相關業者踴躍參加聯盟,讓聯盟廠商之間能攜手合作,快速進入市場,搶占國際市場商機。
欲了解更多「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及設備產學聯盟」資訊,請與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聯繫:電話: (02) 2396-7780 ext.253 周先生; Email:peter@mail.pida.org.tw